國中創投張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迎來絕佳投資期
瀏覽:3499次 發布時間:2017-07-26
從投資大廈到星河發展中心,直線距離僅1000米左右。對于從事創投工作整整10年的張慶而言,這次選擇使國家宏觀政策與他的投資事業形成了交點,他和他所在的團隊都清晰地感覺到了這個時代與自己的密切關聯。
2016年7月,時任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以下簡稱“深創投集團”)副總裁施安平博士帶著國家使命,與當時在深創投集團的一批優秀人才正式離職,成立了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管理公司——深圳國中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中創投”),專職管理總規模60億元人民幣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首只實體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深圳有限合伙)。張慶也由此轉任國中創投副總裁,負責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
幸運: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
之所以選擇新能源汽車這個方向,張慶表示,這與他愛車、研究車,喜歡新科技息息相關。事實上,五年前,還在深創投集團工作的張慶就已經開始研究新能源汽車,并且實地考察了許多項目,直到2014年才真正投出第一個新能源汽車項目。兩年的積累讓他對這個行業有了足夠的判斷和把握,也正式開啟了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布局。來到國中創投后,張慶迅速把在這個行業的沉淀轉化為實際的投資——中鋰新材、斯諾實業、比克動力、嘉元科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使國中創投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有了較為完整的布局。張慶說:“我熱愛這個行業所以去研究這個行業,越研究這個行業,也越熱愛這個行業,這個過程是相互的。我很幸運,選擇了自己熱愛的事業。”
機會:錯過就意味著失去成為偉大企業的可能性
4月25日,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也被列入。6月12日,發改委和工信部發布《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嚴控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原則上不再核準三類傳統汽車投資項目。一前一后,一松一緊,張慶略顯激動,他表示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可以說“天亮了”!國家堅定信心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讓整個行業看到了國家意志的力量,未來的持續高速發展值得期待。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二級市場的強烈反應,新能源汽車板塊大幅上漲。因為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使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預期偏向樂觀,特別是對標資本市場相對成熟的的美國,以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為比較對象,后者的市值已經超過600億美元,而前者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牌車企,利潤也非常可觀,市值僅為500億美元左右,市場已經對未來有明確的預判。因此,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政策也逼迫生產傳統燃油車的企業盡快轉型,如果錯過了眼前的機會,那注定要失去未來,也將失去成為一家偉大企業的可能性。
就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目前尚處于“幼兒園”階段,張慶表示,新能源汽車的概念進入中國以來,經歷了一段不健康的發展時期,全行業野蠻生長,甚至出現了“騙補”的現象。張慶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從2015年出現爆發性增長以來,真正的發展時期就在當年的9月到12月。由于新能源汽車屬于新興產業,行業發展速度極快,各項政策的出臺鮮有先例參照,政策的制定難免不夠嚴密,這也給了一些過分追逐經濟利益的不良商家可乘之機。好在“騙補”事件及時曝光,國家政策也做出了相應調整,行業也進入了調整期。從投資的角度而言,也迎來一個絕佳的投資期,因為在補貼減少,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哪些是真正的優質企業。2018年-2020年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最晚到2018年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制造環節的投資機會將會關閉。
馬斯克:偉大的變革者推動行業進步
“傳統的汽車生產廠商在與消費者的溝通方面有非常明顯的不足,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了上百年,至今還是關起門來生產,然后推向市場,消費者只能被動選購”,愛車的張慶對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既表達了不滿,又表現出了改變的欲望,“對于這個行業而言,埃隆·馬斯克是偉大的變革者,他和他所創立的特斯拉在工業上以及理念上對汽車產業進行了革新。”在張慶看來,埃隆·馬斯克是一名偉大的實業家,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paceX、Hyperloop、SolarCity,對科技進步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都將產生深遠影響,而作為專業的創投機構,無論是從長遠的經濟效益角度,還是從提升人類整體幸福感的社會效益角度,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實業家以及他所創立的企業都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和投資的對象。
具體到國內的情況以及日常的投資工作而言,張慶坦言,馬斯克和特斯拉已經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樹立了標桿,如果能夠對標特斯拉在國內尋找到相似的優質標的,那就是值得認真考察和關注的。對于我國的汽車工作而言,現階段還不能夠奢求超越特斯拉,緊緊地跟隨行業標桿的步伐是更為實際和可行的做法。舉例而言,特斯拉的Model 3已經在車聯網和智能駕駛方面發力,因此我們也迅速在在這個方向尋找優質標的,推動我國的汽車產業與國際接軌。
爭議:補貼轉向消費端新能源汽車助力電力去產能
新能源汽車行業“騙補”事件曝光后,行業內對補貼方式產生了較大的爭議。有業內人士倡議應該把補貼重點從生產端轉向消費端,張慶對此表示了一定程度上的認同。在張慶看來,過去執行的補貼政策主要是“國補”和“地補”,前者補貼整車廠,提升汽車廠商對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產的動力,后者則通過補貼來實現降車價,降低消費者的購車門檻,然而這樣的補貼政策卻忽視了新能源汽車使用環節的成本,這也就給“騙補”提供了空間,鉆空子的人在“騙補”后將車閑置,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我理想中的補貼應當是把好處直接給到消費者,比如在用電環節,在使用過程中把補貼返還給消費者,提高消費者用車的積極性。”
談及用電,社會上還有一種爭議:盡管電動汽車本身并不產生廢氣,但電能的來源卻無從判斷,我國目前的發電主要仍是以火力發電為主,在發電過程中大量的燃煤也會產生污染,因此,新能源汽車的環保屬性成為了偽命題。對此,張慶表示,這種言論是不負責任的。首先,從宏觀角度而言,在我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高能耗的產業逐漸被淘汰,電力的供應逐漸呈現過剩的態勢,而過剩的電能如果不能夠及時使用就意味著浪費,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恰好能夠承接這部分過剩的電能。其次,對于火力發電企業而言,即便出現了產能過剩,作為基礎設施和生活必需品的電力也很難停止生產,因為對于火電廠而言,停產和再啟動的成本遠大于浪費掉的那些電力的成本。第三,電力本身是沒有屬性的,生活中我們并不能判斷我們使用的電力是來自于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還是核電,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應當考慮的是電能產生后怎樣合理地將它消化掉,而不是去爭論電能的來源渠道。因此,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推動電力去產能的有效方式之一。即便是新能源汽車爆發后,用電需求驟增,首先沖擊的也不會是電力企業的產能,而是電網的改造。如果同一小區同時有幾十臺車同時充電,將對這一區域的變電設備產生壓力,相比于電力的產能而言,與此相關的配套設施的升級會顯得更為緊迫。
現狀:市場空間無限制造水平低下
中國已經連續七年雄踞世界第一汽車消費大國的寶座,也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這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獨有的也是最大的優勢。但是,從生產端而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仍面臨著制造水平低下的問題,從消費端而言,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主要還是中低端車的消費群體,這主要是由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不長,技術積累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造成的。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而言,環保意識越來越強,推廣新能源汽車對于環境改善將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國產車的認同度還有待提高,一個表現就是,很多人對于新能源汽車是認同的,但是國產車制造水平低下,消費者信心不足。消費者在做出消費決策時往往對汽車的維修保養成本和耽誤的時間有很大的顧慮,這導致消費者對國產新能源車的態度是想買卻不敢買。因此,著力提升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制造水平,提升消費者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品牌認同,贏得消費者的信心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課題。
國內市場空間廣大以及特斯拉的成功,對于我國的汽車廠商和創業者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樂視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先后涌現,新興力量入場,攪動著整個行業的波瀾。張慶表示,投資整車廠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過程中必須的一環,相比于傳統汽車廠商,互聯網造車往往更具有活力,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有互聯網思維,有研發能力,并且有實體生產設備和空間的標的更值得青睞。而在發展路徑上,張慶表示應當先從大眾消費級的車開始,而不是從跑車開始,這是由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市場和技術水平現狀決定的。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低下,品牌形象不足,適合從價格敏感型的消費群體入手,而跑車的消費者對品牌和技術有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緊湊型SUV價格適中、銷量最大,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力車型最為合適。
未來:共享汽車需要依托于車聯網和智能駕駛
共享經濟興起以來,Airbnb、Uber、摩拜、ofo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也興起了分時租賃汽車。對于汽車的分時租賃,張慶并不看好,依托于車聯網和智能駕駛的共享汽車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張慶表示,未來的汽車與現在的汽車將有本質的不同。未來的汽車將朝電動化、車聯網、智能駕駛的方向發展,動力電池的發展將取代傳統的燃油汽車,人工智能和車聯網的發展將使汽車實現智能駕駛和資源的最優配置,人們將不再需要購買汽車,只需要通過網絡發起需求,由中央調度系統調配車輛滿足用戶需求。而車內的按鍵、旋鈕、儀表盤等也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央大屏幕,車輛信息將由AR投射到擋風玻璃上,車輛的控制與車內的娛樂信息也可以通過手勢、語音等人機交互的方式完成。因此,與此相關的車聯網、智能駕駛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機會關閉后還將持續的熱點。而對于國中創投而言,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制造環節的完整布局,將對應用環節的被投企業產生重大優勢。
人物介紹:
張慶 國中創投副總裁
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國際金融、西南財經大學博士。
2007年加入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深創投工作期間,主導投資項目8個,包括鐵漢生態、洲明科技、巴斯巴、雅棉、中南海濱酒店、中導光電、日懋園林、微位網絡等。其中鐵漢生態和洲明科技已在創業板上市,投資回報率超過20倍。除微位網絡為新投資早期項目外,其余項目將于2016年申報創業板上市或新三板掛牌。目前主要投資領域為新能源汽車、環保、消費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廣泛的人脈和較多項目源。